新闻背景
因为业务发展需要,市民小张将公司的汽车精洗美容业务承包给市民小李,随后双方在合作中出现了矛盾。
为了泄愤,小李相继在自己朋友圈发布了对小张涉及侮辱诽谤性的语言,其中一条还贴出了小张的照片,小张发现后认为小李的行为有损其名誉和人格尊严。于是在2020年1月13日,小张将小李起诉至法院。
法院经审理,判决小李以不屏蔽任何人的方式,公开发布微信朋友圈,向小张赔礼道歉,消除影响,恢复名誉。发布的道歉内容至少保留10天。
这一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。那么,朋友圈里的不当言论会触犯哪些法律?情节严重的又该如何判罚?法院判定朋友圈骂人侵犯他人名誉权具有怎样的警示作用?明年1月1日将要正式施行的《民法典》,对于不当言论以及名誉权又是如何规定的?发现自己被侵权之后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呢?
律师分析
一、虚拟空间非法外之地,言行需谨慎
岳屾山律师认为,现实和网上的行为都是受到法律调整的,网络并非法外之地。但现场骂人和网上骂人存在区别。现场骂人如果没有他人在场,可能不会构成侵权,不会涉及行政处罚及刑事责任,而网上骂人或将受到法律的制裁。
岳屾山律师表示,网络空间是一种公共空间,在网络上发布骂人的相关内容,会被特定和不特定的人看到,他人可能会对被骂者产生负面评价,降低其社会评价。如果情节较轻,从民事角度讲,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,需承担赔偿损失、赔礼道歉、消除影响等民事责任;若情节严重,将涉及行政处罚及刑事责任。
岳屾山律师认为,网上侮辱、诽谤他人,情节严重的,将受到法律的制裁。根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的相关规定,公然辱骂或诽谤他人可以处5日以下拘留;情节严重的,处5-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;情节更加严重的,甚至可能会构成刑事犯罪。
岳屾山律师指出,按照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,诽谤指散布虚假信息,例如,他人没做某件事情,行为人却说其做了,而且这件事情对其来讲是负面的,这就会构成诽谤。如果不实信息在网上被点击或浏览超过5000次,或转发超过500次,或因为信息的流传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、有自杀自残等情况的,就有可能涉嫌构成诽谤罪。此外,在朋友圈或者网上公然辱骂他人,情节严重的,甚至有可能会构成寻衅滋事罪,承担刑事责任。
三、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
岳屾山律师认为,要合理合法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。在网上进行一些攻击或者辱骂的情况比较常见,我们需要对这类行为进行区分。如果只是批评性的语言,是被允许的,但如果使用的是侮辱性语言,则涉及侵犯名誉权,情节严重的,将会构成犯罪。在名誉权受到侵害时,被侵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通过司法途径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,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,追究对方侮辱罪、诽谤罪的刑事责任。
岳屾山律师表示,在朋友圈或任何场所,可以发表客观真实的评价,包括自己的感受,但不能使用侮辱性的语言, 因为一旦对方提起诉讼,被诉者很有可能要承担相应不利的后果。
四、《民法典》强化人格权保护,维护人格尊严
岳屾山律师认为,我国的《民法典》已经公布,明年就要实施了,《民法典》中单独设立了人格权编,就是在加大对于人格权的保护,维护人格尊严。人格权包括名誉权、隐私权、个人信息等多种权利。从这一点来看,《民法典》切实而广泛地保障了人民的权利。
岳屾山律师指出,从近年的判例中可以看到,侵犯他人名誉权或人格权之后,侵权人不仅要承担赔礼道歉和消除影响的责任,还将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,也就是精神损害抚慰金,且相关金额也在逐渐增加。这意味着侵犯人格权后,侵权人不仅要进行道歉,经济上也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。这使得违法成本变高,倒逼很多人不敢再去实施这类的违法行为。
岳屾山律师表示,以后我们的网络将会是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,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讨论事情,而不是通过辱骂谩骂的方式来攻击他人。